close
  自己有去沈默跑過一個禮拜的龍套,對這部電影從開拍到現在上映的關注度都很高,原著小說的部分,也在開拍前就全部讀完,回想起來自己還真是有夠認真的臨時演員。

  我非常喜歡沈默原著小說的故事,關於過去日本迫害外來天主教、基督教的事件,探討人跟神之間的關係,人跟宗教信仰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挑戰神是否存在的問題,這些都是我非常有興趣的題材,特別是故事中描寫著,當那些所謂「神的子民」「上帝的孩子」不斷受到迫害、虐待致死時,為何神還是沉默呢?這段描寫太深得我心了。電影的部分改寫的不多,故事核心沒變,比較大的差異,或許是窪塚洋介飾演的「吉次郎」這個角色在電影裡的戲份不夠多,其實看過小說的人,甚至會認為吉次郎才是故事的核心,即便不是主角,也應該要多著墨在他的心境變化上才對,吉次郎這個角色反應出的人性,遠遠高過主角傳教士太多。

  此外最終結局的部分,馬丁的構想跟原著有些微差異,但要傳達出的訊息,本質是一樣。
  信仰可以只存在於自己心中,而不是只存在於表面行為上。
  顯然的,現在有許多有信仰的人,都太重視於表面的行為,但對於人神之間關係的思考,可能比無神論者更為淺薄。

  本人沒有什麼宗教信仰,自己是很喜歡「沈默」,當初跟朋友討論時,以為那些基督教天主教徒會不喜歡這個故事,但似乎沒有這一回事。畢竟原作者遠藤周作就是虔誠的教徒。

  而沈默這部電影,其展現的風格,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最讓我意外的地方,莫過於全片沒有配樂這件事,連上工作人員名單時,都只有放環境錄音。

  整部片子的調性,非常的「藝術電影」,也許就是因為沒有配樂的關係,導致觀影時會給人感覺非常的緩慢,講難聽點是有點「悶」,但也因為沒有配樂的「干擾」,觀影時很容易進入男主角的情緒裡,電影裡又包含了大量的環境錄音,也創造出了一種真實的感覺,有人,有自然,而神在哪裡?仔細想想,沒有配樂的這件事,其實跟電影的主題「沉默」也較能互相呼應。

  但如此一來,原本就沒什麼娛樂性可言的故事,少了配樂之後,又更難取得一般大眾的喜愛了,如果電影有找久石讓或漢斯季默之類的電影配樂大師來插刀,為電影譜出震撼人心的音樂,搭配上電影裡其實也有不少暴力鏡頭,也許能吸引更多人觀看。但顯然的馬丁史柯西斯這次比較重視「拍出好電影」而非「拍出很多人愛看的電影」,事實上如果要討好大眾,沈默也就不會開拍了。

  那為什麼還要去報名那麼世俗的奧斯卡呢?

  沈默拿去參加坎城影展,拿下一座金棕櫚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整部電影就一副歐洲藝術片、金棕櫚獎電影的調性啊,故事的主軸也是在講歐洲的天主教基督教傳去日本的事,對歐洲人來說更有共鳴吧?這是我比較不解的地方。

  最後只入圍了一項奧斯卡最佳攝影。

  看過沈默之後,再去想想健忘村的攝影,我真的要說,健忘村如果掛名是好萊屋拍的,工作人員跟演員都是白人的話,也絕對能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得獎也毫不意外。這是看了三遍健忘村,期間又陸陸續續看了很多電影後,最能肯定的一件事,健忘村的攝影真的不是普通的強大。

  不過健忘村的票房似乎已經無力回天,感覺劇組也要放棄搶救了?

  沈默自己給五顆星,但不推薦給平常只看爽片的人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