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本片入圍了三項金馬(最佳新導演、新演員、電影音樂),其中瑞瑪席丹還得了最佳新演員獎,但端看預告片完全讓我沒興趣,不過知道攝影是姚哥姚宏易(本片有拿到台北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林強,監製侯孝賢,剪接廖慶松,技術層面上請來的工作人員是台灣業界的頂尖水準,而且我實在很好奇被侯孝賢讚許有加的「拍台北」的部分到底是怎麼拍的,還是進場了。

  劇情的部分實在讓人不知道從何說起,但大致上就是由柯宇綸、瑞瑪席丹以及黃遠三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交叉支撐起整部電影的故事運作,但電影中就只能看到各種日常生活的片段,看柯宇綸四處漂泊,看瑞瑪席丹玩鳥,看黃遠...騎腳踏車?還有看他們坐捷運,開車上高架橋,遊走在充滿中華民國美學的舊公寓、小巷弄中。一直有很多強尼的親朋好友打電話到瑞瑪席丹的手機說要找強尼,這部份是有什麼隱喻吧,但我實在沒什麼興趣想去理解是什麼隱喻。
  俗話說戲劇就是衝突,要說衝突當然也是有,但問題解決了嗎?沒有,具體來說又是什麼問題?我還真答不出來,或許可以說這種劇本充滿「實驗性」,OK,我也認為電影不能只拍類型片,必須要有多樣性,但是拍這種電影,也千萬別怪觀眾不買單了。(本片票房悽慘無比)

  不過有些橋段跟對白,自己是蠻有共鳴的,像是人跟人之間就是太親密才會吵架,還是保留一點距離好,這一點我舉雙手贊成。
  另外這部電影是越到後面整個劇情線跟人物關係才開始明朗化,個人認為小豪家吃晚餐的戲最精彩,那管小孩、吵架的過程,確實是許多台灣人家裡的日常風景。

  劇情的部分本來就不期不待,先來談談自己最重視的攝影的部分。只有姚宏易我會裝熟的寫姚哥,是因為自己有跟他一起工作過,其實他師承李屏賓大神,也就是侯孝賢的攝影班班底,靠自己當導演的紀錄片「金城小子」拿下金馬獎,是個做過美術組,又能當導演、當編劇(有拿過優良劇本獎)的全方位攝影師。
  強尼凱克裡的台北,並沒有刻意捕捉浪漫的光線,或是顏色偏離現實太多的濾鏡。全片色彩飽滿,顏色對比性略高,片中出現的場景,真的都是台北人習以為常、天天看的東西,並沒有刻意把台北拍得很美,但就是會讓人覺得,其實這個城市客觀的從某些角度來看,雖然充斥著醜陋的中華民國式美學,但終究也成為一種風格。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知道濁水溪公社今年有在錄新專輯,不過這張亞洲衝擊還真的是毫無預警的,就突然上架,上市當天剛好有出門會經過唱片行,就進入了久違的唱片行,買了一張越來越少在買的實體CD了。

  這回的紙盒包裝其尺寸是方便收納的正常SIZE,充滿驚喜跟設計感,在方便收納的規格下使盡全力發揮創意的最佳典範,完勝那些自認有創意但尺寸怪異,買來讓人不知道要放哪裡的各種唱片專輯,歌詞本除了基本的歌詞及創作者相關資訊外,還有大量關於歌曲的註解。

  從十二月一號買來到現在,整張專輯大約聽了十遍了,「亞州衝擊」無疑是濁水溪公社有史以來在音樂造詣上水準最高的一次,無論是編曲的深度及層次、變化性、技巧,歌曲的旋律或是歌詞的內容,都散發出成熟且茁壯的精神,讓人感到欣慰,這次的水準實在太高了,那就是很明顯的跟其他大部分所謂的「樂團」不在同一個層次的音樂,證明濁團雖然表面上都是向下沉淪,認真起來也是可以向上提升,衝破雲霄。

  專輯名稱叫做「亞洲衝擊」並非空穴來風,在許多歌曲的歌詞裡,是真的在認真探討亞洲其他國家的處境,其實一方面也跟台灣近年來新住民人口越來越多有關係,正如同歌詞本最前面寫的「這是發生在亞洲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也可能是你我的故事」。

  第一首「搖滾者的心傳達乎親愛的你 Ta Ke Ho」就傳達了這張專輯極為強烈的企圖心,編曲除了基本的電吉他、貝斯、爵士鼓、鍵盤合成器外,還加入了小號、薩克斯風(包含在世大運表演的謝明諺)、小提琴、中提琴,請來其他女聲男聲來合聲,整首歌既熱鬧並充滿向前奔馳的熱血精神,先為萎靡的勞工及農友打入一劑強心針。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只想看「可可夜總會」,但進戲院時會先看二十分鐘左右的短片「冰雪奇緣:雪寶的佳節冒險」,接著才會開始放可可夜總會,全世界似乎都是這樣放的,目前看來算是惡評如潮的作法。

  我沒看過冰雪奇緣,只知道這作品之前在小朋友之間非常受歡迎,其實片中那些挺夢幻浪漫的冰系魔法、雪地中的聖誕宴會之類的場景,自己看得感覺也是挺溫暖的,問題我是來看可可夜總會的啊,不是來看冰雪奇緣的!而且還二十分鐘!真的很容易讓人誤會自己是不是走錯場欸!硬要放欸。

  回到可可夜總會,這是關於音樂、夢想、親情還有家庭衝突、陰陽界衝突的故事,主角是個小男孩,他的曾曾祖父是個才華洋溢但拋棄家庭的音樂人,整個家庭都憎恨著他,也憎恨著音樂,因此全家族的人都不准碰音樂,偏偏小男孩自己就是個才華洋溢的音樂人,家庭與夢想的衝突就先出來了。
  小男孩為了偷吉他誤闖陰間,遇見了他那些死去的家中長輩,一段充滿奇幻跟鬼怪,卻讓人覺得溫馨無比的旅程就開始了。

  首先個人認為這部在場景設計及美術特效等等的表現,是一個新的巔峰,特別是在死後世界的設計上之華麗及複雜的,讓人一直覺得花費這麼多心思去設計這些場景出來,常常都只閃過一下,會不會太浪費啊?

  順帶一提,建議不要在可可夜總會前面放小貓巴克利的預告片,在畫面表現上,整體的製作水平差距之大,真的讓人感到汗顏...。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都蠻期待這部電影的,畢竟這陣子聽爵士樂聽得有點兇,而約翰柯川是在還沒大量聽爵士樂之前就有接觸的了。

  想不到光點電影院這回沒有上這一部,威秀花旗卡又只有一到四有特價,片商跟戲院最重視的首週末我就沒進場了,沒想到本片首週末的票房悽慘無比,讓我頗為意外,畢竟我相信所有會聽爵士樂的人,應該都會對這部電影有興趣,如果之前翻面映畫引進相對冷門的龐克經理人、JACO都可以有正常表現的話,沒什麼理由約翰柯川的電影就不行吧?

  總之事情就是發生了,再不去看威秀就要全面下檔了,趕在下片之前進戲院看了這部「尋找約翰柯川」。

  首先想說的就是,整部電影的配樂就是塞滿了約翰柯川的音樂,就是用戲院級的喇叭超大聲聽到爽,該呈現出來、觀眾想看的資料及畫面都沒有遺漏,從他的出生開始,每一段可能影響到他之後音樂發展的經過,都有完整的敘述給觀眾知道,演唱會的歷史影像也是能塞就盡量塞,對於約翰柯川一知半解的我,看完這部電影真的是收穫滿滿。

  青年時期的約翰柯川,在加入海軍時,也曾經交出讓大家不太滿意的作品,但靠著他簡直變態的練習量,讓他擁有了「將樂器完全成為自己身體一部分」的能力,他上廁所也在練,表演結束在休息時繼續練,以這種近乎瘋狂的方式練習才有後來的成就,這故事也算是給每個音樂人警惕,堂堂的約翰柯川都需要經過如此大量的訓練了,何況各位凡夫俗子?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我幾乎都看過了,明顯最喜歡鏡子之外,再來就是鄉愁,其他的我實在都消化不良,所以這一回影展我只買了鏡子跟鄉愁的票。也是現在才知道,塔可夫斯基的所有電影,鄉愁是最受台灣影迷歡迎的,難怪只有鄉愁有出DVD。鄉愁也得到1983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鄉愁雖然有一條主線故事,但還是看得一頭霧水,先引用咱們的大影評兼傳奇CULT片台北物語導演黃英雄,替鄉愁寫的故事大綱第一段...

「俄羅斯的作曲家安德烈,為了描寫一位十八世紀俄國的作曲家而將之改為歌劇,遂得到蘇聯當局的允許,並帶了一名女翻譯尤金妮亞一起同行。」...

  看了這段文字再進戲院,能大大的幫助各位去理解這部電影,但事實上在影片當中,幾乎沒有提及到這些事,各位可以看到幾個角色經常出現,由此來辨別誰是主角誰是女一男二,但對於他們的背景卻完全沒有頭緒,導演從一開始就預設觀眾早就認識這些人似的。

  在電影裡什麼都不講,還需要靠戲院外的文字才能理解,說真的我認為這不是值得學習的敘事方式,即便這是大師的電影,我也必須要批評。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史上最好的紀錄片之一,導演用一台老舊的家用級的攝影機拍攝此片,畫質粗糙,但內容極佳,證明了現代人用手機就能拍出好片,拍不出來完全是人的問題。

  電影從拍攝美術館中的名畫「拾穗」開始,先是採訪真的拾穗過的人,再開始陸續採訪所有生活主題是「撿拾」的人們,大多是社會底層的人,可能是低收入戶、失業人士、貧窮的藝術家、流浪漢,當然也有經濟穩定,只是為了貫徹自己的理念而進行「撿拾」的人,電影最後又拍攝一幅拾穗的畫作,頗有藝術就是要為社會底層發聲的意念在。

  有很大的篇幅在描述關於食物的浪費,許多農莊果園,其實並沒有辦法將自己所有的農作物都徹底採集完畢,還留下極大量可供食用的農產品,被導演採訪到的人,許多人的平常生活的食物來源,就是靠著採集這些農園主人沒採收到的農作物。整部電影是除了關懷社會底層,同時又能對資源浪費的議題進行反思的絕佳採訪。

  導演自己經常會加入旁白,通常這一類「揭發社會黑暗面」的紀錄片,導演的態度也都非常嚴肅,但本片的導演態度卻相當輕鬆,好像就買到了攝影機很開心,到處亂拍,不小心就拍出了個電影史上最好的紀錄片之一的那種感覺,適時的平衡了全片較為沉重的主題跟情緒。

  配樂的品味也都挺好的,意外的放進不少意外合拍的重節拍嘻哈音樂,再次顛覆傳統紀錄片較為嚴肅的刻板印象。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獅獎電影,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假設一般劇情片的敘事方式是123,那麼暴雨將至的敘事順序則是312,這在當時或許是很前衛的作法吧,以現代的角度來看終究也是罕見,這不單只是所謂的倒敘,而是彷彿將整個劇情線給彎成一個圓。

  對一般的台灣人來說,這是一部最好先做點歷史跟地理及宗教的功課、或者擁有其相關知識後,才可以完全理解在演什麼的電影,不過必須要說那背景真的頗為龐大及複雜,在完全不理解的狀態下,不是看個幾百字的文章就能完全理解的。

  所幸即便不清楚劇情背後的政治環境,電影本身也是衝突不斷,暴力場景不少,也有一些裸露的畫面,表面劇情也很好理解,不會讓人感到無聊,並不是一部非得要先做功課才可以觀賞的電影。

  此外本片的攝影也相當傑出,光影的捕捉以及當地美景的拍攝都相當到位。

  但必須要說,若非有金獅獎光環籠罩,個人對這部電影的劇情實在沒太大興致去研究,單純是為了研究「金獅獎」電影才去看的。無論如何歐洲三大影展得獎片對於電影人還是有莫名的魅力啊!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一個因先天性遺傳疾病,導致自己的面容異常醜陋的小學生,如何走入校園承受排擠及霸凌,最後成功走入人群的勵志故事。

  預告片就蠻吸引我的,整部電影看完也沒有讓我失望,不過也沒什麼驚喜就是了,電影的調性相當溫馨舒適,跟想像中比較不一樣的是,電影並非完全將視角集中在封面那位小男孩身上,還會切換到他的姊姊、他的同學身上,用不同的第一人稱觀點,去描述小男孩本身及他生活周遭人物的故事,讓整個世界觀變得相當完整。

  看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樂趣是,彷彿可以隨著小男孩的視角,又重回小學的生活,回憶一下小學時期那股特殊的人際關係氛圍,真的就是「小時怕落單,長大愛孤單」,現在不管做什麼事都覺得一個人做挺好的,但小時候最怕就是身旁沒有人陪,連帶產生許多奇奇怪怪的行為,其實排擠、霸凌也跟這種社交心理狀態有一定關係。

  更有意思的是,男主角最初認識的三個同學,兩男一女,一個男生特別囂張臭屁,一個男生看似平凡但很怕無法融入大團體,一個女生一直吹噓自己,這三種類型的小學生,似乎每個人在過往小學生活都會遇到。

  姊姊交到男朋友的過程在我看來也是蠻有意思的,對她的黑人男友有種「欸?這麼容易就交到了!?」的感覺,畢竟她姊姊蠻漂亮的,但畢竟是電影,主要演員終究要有一點姿色,不過這一段也算挺勵志。
  姊姊跟她另外一名正妹好友突然關係冷卻,以及她的正妹好友那喜歡到處胡扯唬爛大家說自己家有多厲害的這些橋段,雖然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也全是自己在過去有碰過的事件。特別是跟好友突然關係冷卻這一段吧,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容易發生在小學生身上,而且竟然還是全球通用的。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心目中最厲害的導演麥可漢內克他本人心目中最厲害的電影,就是這塔可夫斯基的「鏡子」,自己已經在網路上不斷重看了好幾次,很喜歡,雖然喜歡,但我實在看不懂在搞什麼,在「雖然看不懂在幹嘛卻很喜歡的電影」中,跟穆荷蘭大道並列第一名。

  本片難以解析,但鏡子充滿相當高端的美感,那是一種似乎只有俄國導演才拍得出來的孤寂感,光是用「感受」也會喜歡這部電影。
  過往自己在家看,都是半夜在客廳用極低的音量在看,進了戲院才發現鏡子在聲音設計上,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很多。

  影像大約可以分成三個種類,彩色、黑白以及黑白紀錄片片段,一般電影同時使用黑白與彩色兩種影像時,都能很容易的去猜測導演的用意,現實或夢境、過去或現在,但「鏡子」是讓我完全摸不著頭緒的,並非現實與夢境那麼簡單,劇情的時空環境上也看不出明顯差異。

  剪接的方式讓人很難理解每個片段當中前後的關聯性是什麼,聲部的部分不斷穿插詩人在唸詩(據說是塔可夫斯基的詩人父親的詩),那口音實在很催眠。

  整部電影看下來,簡直就像是做了一場夢,「鏡子」或許是電影史上最接近「夢」的電影了。他的敘事結構就跟我們作夢時的感覺一樣,不斷的發生零星事件,而這些事件都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回憶,並且是將童年的回憶跟成年之後的回憶交叉剪輯,時而又穿插新聞紀錄畫面,那粗糙的黑白影像反而將大家拉回現實,但塔可夫斯基偏偏又挑了許多看起來相當超現實的新聞紀錄畫面,或許整部電影的手法,就是刻意在營造一股時空錯亂、分不清現實與夢境的氛圍。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電影,非歌舞片,但有滿滿的音樂。描述一個出生在極端父權家庭中的少女,擁有驚人的音樂天賦,無論唱歌或彈吉他都很厲害,但父親並不允許她玩音樂,她只好戴上面罩對著鏡頭唱歌,將影片上傳到YOUTUBE,卻引發轟動,雖然引發了轟動,但全世界都沒人知道這戴著面罩的女孩是誰,加上她的父親頻頻製造阻礙,她的歌手夢也就難以實現...

  這部電影有太多打動我的主題,一個是追逐夢想,一個則是極端父權家庭下的成長歷程,但追逐夢想的部分只是引發我的認同感,極端父權家庭的部分才真的是有觸摸到內心深處。

  畢竟故事設定中,女主角是個天才,其實只要給她機會,她就能一帆風順的往上升,這部電影主角的阻礙是來自於極端父權社會,也是這部電影最想要傳達給印度百姓的重要訊息。
  
  極端父權家庭的部分,跟我自己的成長背景有太多重疊之處,對父親的恐懼,孩童時期對付自己父親根本無能為力絕望感,不敢給父親看一蹋糊塗的成績單(但國中時期是一直有維持在中上水準的),父親在我面前把我自己最寶貝的東西用暴力摧毀,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這種恐懼感隨著年紀增大,自己的體格逐漸變好,經濟能力跟資源也提升後,並非隨之消失,而是轉換成親子間的冷漠關係。

  父母或許看多了大愛或是其他電視台的爛戲,天真的以為「小孩長大之後都會感謝他們小時候嚴厲的教導」,簡直錯得離譜,直到現在想到自己國中時期,我爸把我的CD全部用鐵鎚敲破的事情,都會立刻轉換成暴力人格,這種童年的陰影注定要跟著我一輩子,感謝個屁啊?而且那時會被修理,還是因為被實踐國中幹他媽的廢物老師亂記警告,我爸才會懲罰我,在學校碰到一堆爛事,回家還要面對父母更為嚴厲的懲處,不喜歡學校也不喜歡回家,才國中時期就開始感受到沒有棲身之地的孤寂感,也不要怪我現在個性有點變態變態的、並且有些疏離人群,跟父母的關係比跟陌生人還要冷漠,這一切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Dewi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